【立報】從環境看台鋼/危害環境的惡魔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六輕,台西居民口中的「惡魔島」。自成一國,有自己的供電系統、港口,外國籍油輪可直接開進六輕加油,不受任何海防法限制,工業區中心還有一座華麗「白宮」。填海造陸使得台西沿海淤沙愈來愈嚴重,捕撈漁業大受影響。但六輕主管卻說:「六輕設立後,沿海漁民不用養魚,都經營餐廳,地方經濟無比繁榮…。」



走進六輕,刺鼻的味道襲來,工業區上方能見度低,灰濛濛有如沙塵暴來襲。不知何時「惡魔島」登上旅遊網頁,被帶來的多半是參加進香的長輩。一位阿嬤捏著鼻子偷偷抱怨:「好臭!比台北空氣還爛!不知道為什麼被帶來這裡……」



低碳經濟時代來臨



即便沿海空氣揮發性有機氣體量污染管制總量已被六輕四期工程用完,這裏還想繼續蓋排放更多空污的大煉鋼廠。科學研究指出,目前平均氣溫比90年代高攝氏 1.5度,隨著冰川融化,將有10億人用水短缺、靠海地區將有洪水災害。「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尋找對策已焦頭爛額,調整不良產業結構、低碳經濟已是時勢所趨。



日本自1970年代開始限制石化、鋼鐵等高耗能產業產能減少30%至50%;而2001年因全球鋼鐵業慘澹,世界鋼鐵協會(IISI)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甚至全球奔走呼籲減產。但面對近年全球鋼鐵產量突破10億公噸的「榮景」,台塑竟決定跨足鋼鐵。



第六屆環評委員曾力擋台鋼,卻被台塑點名「抱持成見」而要求迴避審查。台鋼案於是拖過環委任期、起死回生;雖然第七屆環委同樣將此案推進較嚴格的二階環評,但蚵農的不安卻沒能消除。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台灣區螺絲工業同業公會製作的《三大鋼廠高爐競賽—契機?災難?》專題中, 加入台塑團隊的前中鋼董事長郭炎土在文中表示,現在是鋼鐵的「黃金十年」,強調「高爐設立的本質就是國際性競爭,只要是第一線高爐廠,就能創造最高價值。」



但是,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鋼鐵競爭奠基在經濟高成長的前提下,一旦景氣衰退,鋼鐵就會面臨生產過剩問題。潘翰聲說,原物料景氣成長約10至15年週期,郭炎土喊出「黃金十年」口號已4年,「等台鋼蓋好,景氣還好嗎?」



況且,煉鋼原物料有一定價格,台塑無法便宜購買焦煤與鐵沙。潘翰聲指出,台塑的經營利潤,靠得全是政府錯誤的低廉水電補貼。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補充,台塑之所以急於強勢推行煉鋼廠,更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將在98年底落日有關。「只要台塑在落日前一天動土,就算硬體沒蓋好,依然可享好幾年免稅,對企業來說很吃香。」



台塑代表聲稱,國際競爭要靠精緻鋼。但許多業者相當懷疑,因為鐵水產出後至少要5年才能開發高品質鋼材。潘翰聲更不認為台塑鋼鐵廠會專注在工業用鋼領域,「從過去塑膠產業經驗來看,台塑都在做與中下游廠商競爭的量大低價產品,小廠根本無法獲益!」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中下游產量過剩,台塑鋼是一貫作業廠,不可能只生產上游產品,加上台塑代表在《一貫作業鋼鐵廠建廠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五次專案小組審查會簡報中信誓旦旦表示,煉出的鋼將以「內銷為主」,未來勢必引發中下游廠商經營困境。



唯利是圖



儘管如此,台塑仍試圖包裝自身利益企圖,進一步以節能政策、拋出就業機會等說法說服社會大眾接受台鋼。除將推動造林,更提出減量措施包括「提高汽電共生能源使用效率」、「爐氣回收使用」等共43項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一旦台塑鋼興建,每年將排放1,489.6萬噸的二氧化碳;日後,光是台塑集團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就高達每年82,453,259噸,佔2005年總排放的32.43%。目前人均排放34.7噸的高雄市,被視為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但遠遠「落後」雲林太多。



前環評委員文魯彬點出,提出節能方式,是在台灣需要煉鋼廠的前提下,「但『台灣』需要嗎?」文魯彬表示,台塑將「BAT節能方案」翻成「最佳可行性技術」,看似誠意十足;「但BAT的原文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也就是『最佳可取得的技術』。」



文魯彬以會造成體內缺氧,中樞神經機能減退,中風的Nox(氮氧化物)質問,若兩年前已是「BAT節能方案」,何以兩年後得以降低每年高達465噸的空氣污染物Nox?「若台塑真能做到,除非有重大技術突破,否則就涉嫌偽照文書。」台塑代表坦承沒有技術突破,但否認偽照文書,「我們當時確實是BAT節能,但委員有意見,我們才『不計成本』地想辦法做微調」。



文魯彬表示,他過去當了20多年企業顧問,清楚企業只重視利益。因此所謂「最佳可取得技術」,在企業經營概念下,勢必是「能獲益下的『最佳』技術」。台塑未以環保與人體健康為優先考量,立見真章。



目前植樹雖被視為最普遍的「碳補償」方式,但國外環保團體認為,被當作蓄積碳源的新生樹林死亡衰敗後,會再度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以植樹進行碳補償,只是延後人為製造二氧化碳的影響而已。」



追根究底,台塑能如此強勢,歸咎於握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符合離島工業區規劃」此一保命牌。其中落差,則是因為環保署減量對策並不確實。據環保署估算, 2015年、2020或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控制在2億2千3百萬噸。但前環保聯盟會長高成炎說,假設受限年度在2015年之後,但2010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高達3億4千1百萬噸。



高成炎表示,2010年,台灣人均排放量將躍升世界第五名,不可能為國際接受。雖台灣尚未簽訂京都議定書,「但依國際環保公約經驗,不簽署,相關義務仍需履行,如蒙特婁議定書,過去即曾因不遵行而遭到貿易制裁。」



交易是變相掠奪



雖有人預估台塑可能在「後京都議定書時代」進行碳交易。但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教授張四立直指:「交易就是掠奪更多資源!」許多經濟學家也質疑碳補償可能增加對污染性能源的需求,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整體能源消耗量並未減少。



潘翰聲對課碳稅與碳交易更不抱希望。他指出,理論上台灣早就該課碳稅,但實務立法一直不過,「因為台塑目前是1/4二氧化碳排放者,以民進黨全面杯葛溫室氣體減量法來看,台塑根本不怕!」



2012年後,日本與歐盟已提出對各國按減碳承諾實現度,決定對進口物品的課稅額度,「但鋼鐵不會銷到這兩個國家,只會影響電子業,台塑也不害怕。」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根據台塑提供的資料,如依歐盟碳交易每年1噸15歐元計算,台鋼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外部成本高達96.5億元,減量成本又該由誰支應?



《環境基本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



然而,面對暖化帶來的各種危機,政府不但沒有拒絕不永續的產業不當開發,更進一步為台塑建造湖山水庫。台塑多次以「出走」要脅政府,但在大陸積極煉鋼、全世界能源價格高漲的情況下,台塑大煉鋼廠有何能耐出走他方?當政府與財團共同成為瑪門(貪婪、愛財、不義的惡魔)的信徒,如何打造永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