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手冊】08開徵碳稅調整產業結構,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

前面討論談到臺灣為何會耗用這麼多能源,可以發現臺灣的工業耗能比重比工業先進國高出許多;僅高耗能產業耗能就與其他國家所有工業耗能相當。因此,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實屬勢在必行。





如果政府指定某項產業只能使用一定額度的能源,額度多或少都會影響產業的發展,分配不均也容易滋生弊端,而既有產業還可藉此阻擋更有效率更具競爭力的新產業加入;因此用指定額度並不是最有效率的策略。





如果政府規定所有產業從今起必須用最有效的製程,希望以此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際上,產業遠比政府清楚何謂最佳製程,政府為此政策必須每年投入許多人力稽查各產業是否符合所設規範。更何況,如果不設法規範新產業加入,溫室氣體排放量怎麼降得下來?好似一些人減肥,斤斤計較攝取的每個食物的熱量,卻不控制食物的總量,如何能成功?





溫室氣體中影響最大的就是CO2。人類量使用燃料使得大氣中CO2濃度上升,逐漸改變地球氣候,可能導致颱風洪水乾和等天災發生頻率增加,造成的損失由所有納稅人負擔,與使用燃料(能源)多寡無關。因為使用燃料所造成的不良外成本並沒有反應在燃料的價格上,會造成多用、浪費。





碳稅是以燃料所產生的CO2排放量為課稅標準,低碳燃料如天然氣稅率將是高含碳煤的一半,風力及太陽能為零。藉由課稅的手段,增加高含碳量能源的使用成本,透過價格機能減少高含碳量能源的使用,以達成CO2排放減量的最終目標。能源稅則是以能源及其產品為課稅的稅基,依每單位熱值的污染排放量來課稅。目的與碳稅相同--希望透過價格機能改變能源使用結構,並減少CO2排放。





開徵碳稅/能源稅會使能源價格上升,政府可將增加的稅收用於因應或防止氣候改變的災害;成本增加會促使廠商更新技術,或在生產過程中降低CO2排放,或將轉作低能源/碳密集產業的生產,自然會促使產業結構調整。




決定課徵多少才是最適稅率是這政策最困難之處,往往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嘗試錯誤過程,而減量效果也不易掌握。在臺灣,開徵碳稅還需要經過冗長的立法程序,並非短時間內可以付諸實施。但至少政府應該密切注意國際的發展動態,進一步研究碳稅/能源稅的可行性及其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