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化,正流行?

文/BBC中文網特約記者 楊孟瑜





學習行動愛地球

半官方辦的“減碳愛地球”特展



蔣中正、孫中山都在"抗暖化"?真巧,原來叫做中正紀念堂,現在叫做台灣民主紀念館的主建築裡,近來有個"學習行動愛地球"的特展正在舉行,教大家怎麼樣"減碳"愛地球﹔而國父紀念館,也就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地方,近日則成為環保團體辦遊行的集結地點,高喊“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



上世紀的領導者,和這世紀越來越重要的議題──暖化,因而這麼沾上了點邊。眼前,世界各國代表正群聚巴裡島召開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台灣實在也該積極動起來。



"學習行動愛地球"的特展,指導單位是教育部。可別說咱們教育部最近只會忙著拆"中正紀念堂"的招牌,和大門牌樓那"大中至正"幾個大字,部裡可是也很會善用台灣民主紀念館的,百忙之中也還是記得要教育下一代,要懂得愛地球的。



布置得挺有意思的展覽裡,用各種活動在吸引大人和孩子,倡導著"節能減碳"、"節能生活",還有"能源科技"的成果呈現。



“抗暖化”大遊行



相形之下,民間多個環保團體共同舉辦的大遊行,可就"犀利"多了。



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影響了地球暖化,而遊行團體提出的數據顯示,台灣的CO2 排放量在1995年增為1.67億公噸,增加44.4%﹔相當於每人每年排放7.83公噸﹔平均年增加率超過6.5%,都是"不容忽視"的高。



好吧,遠的不說,說說近的。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2007年11月的報導中,比較了全球的火力發電,列出了電廠CO2總排放量的前十名,還好,沒有台灣(台灣是第十三名﹔美國和中國大陸則分佔第一、二名)。



但是,在個別電廠CO2排放量方面,全球前十名中,台灣居然名列第一和第六名(台中火力電廠、台塑麥寮電廠)。



得趕緊想想辦法了!雖然對於暖化這問題,不能說台灣政府沒怎麼重視或沒什麼行動,但在台灣這"硝煙滿天"、"口水紛飛"的政治環境中,還真不容易看到明顯的環保政策或具體的改善作為。



"抗暖化"大遊行的發言人之一周聖心就說,像"溫室氣體減量法"等相關法案,已經躺在立法院好久了,不知何時會通過。



民間辦的“抗暖化”遊行





趕在1月的立法委員選舉和3月的總統大選之前,民間環保團體12月8日在台北、高雄、花蓮等地都辦大遊行,也是為了力促政治人物重視此議題。



環保團體們並提出了七大主張:



一、減碳立法:盡速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訂定國家減量目標與期程。



二、責任企業:營收百億元(新台幣)以上的大企業,應提出具體減碳計劃。



三、低碳經濟:停止擴增高耗能產業,轉型為循環型產業。



四、綠色交通:完善大眾運輸體系,及生活單車與步道路網。



五、自然環境:精簡多餘水泥工程,維護綠地與自然海岸。



六、有機生活:人民有權要求享有清淨空氣、水源與食物。



七、世代正義:努力的為下一代儲蓄永續生存的環境資本。



攜手努力



這年頭,常聽到民進黨政府喊"轉型正義",而這一回,聽到了環保人士說"世代正義"。周聖心說,"就是希望我們這一代的人,不要貪圖一時的便利,做無盡的開發和耗損,而是要為下一代的人儲備更多的環境資產。"



暖化問題當頭,好些在台灣長期從事環保運動的人士,也重新露面了,加上新生代的環保運動者,攜手共同努力。其中,一張外國臉孔尤其醒目,文魯彬,律師,但他喜歡用"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身份,一口流利的國語,有外國腔,卻也掩不住他對台灣和生態的關心。



曾經擔任環評委員(環境評估委員),和環保署打過交道,依他的經驗,他質疑官方是說一套、做一套。



而在生活中,他努力實踐環保生活。除了戒煙還做不到之外,他不開車,靠走路、騎腳踏車、或坐大眾交通工具,律師事務所裡鼓勵同仁自備餐具、手帕,住十二樓也照樣爬樓梯,家中不吹冷氣。他說,很多人驚訝說"台北的夏天,怎麼能不吹冷氣?",但他的經驗是,身體自己會調節和適應,會更健康。



12月8日環保團體在孫逸仙紀念館集結那天,一張大家原沒想到的面孔也出現了,是副總統呂秀蓮,顯然"有備而來",她呼籲大家減少喝瓶裝水,拿著講稿仔細的說:"塑料是由石油提煉而來,以台灣為例,平均每人每年喝48瓶瓶裝水,要生產1公升的保特瓶水,則必須消耗17.5公升的水量,一整年下來,消耗掉的保特瓶約11億40萬支,可以繞行台灣23圈……"



還是要為副總統鼓鼓掌,她可是在行程滿檔中抽空趕來,還做了功課呢。



至於抗暖化這事兒,在台灣流行起來了嗎?希望有朝一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