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少了王永慶,台灣得永續
11月12日(一)
今天是生平第一次看見SNG車感到無比的高興。
也不是完全沒見過這種場合,但比起以往杵在「採訪線後」,站在攝影機前還是很新鮮。尤其大家喊著自己想出來的口號,感覺就是很屌。可惜,這種事沒辦法看多了就可以累積經驗值。實際進到運作的層次,就會發現很多該注意而疏漏的細節。
另外,以前是給行動者「伺候」,現在則輪到自己來「伺候」那些同業(從前的),何大哥問:「會不會尷尬?」對於尷尬倒是沒什麼感覺,只是換個位子,不少東西要重新適應,慢慢摸索。包括在現場時該站哪。
中午也寫了退伍後第一篇新聞稿。短短不到千字,30分鐘左右就能解決,卻凸顯一些和過去所能掌握的東西的不同。為了寫這篇稿子,還特地打開電腦資料夾,回憶一下過去是怎麼寫的。
於是,發現還是「寫自己的話」比較有趣。短短數十分鐘的記者會,若沒有很豐厚的脈絡,一般能呈現的內容並不多,侷限也不少。這是新聞寫作在文學刻度上,一種接近本質的框架。
今天是生平第一次看見SNG車感到無比的高興。
也不是完全沒見過這種場合,但比起以往杵在「採訪線後」,站在攝影機前還是很新鮮。尤其大家喊著自己想出來的口號,感覺就是很屌。可惜,這種事沒辦法看多了就可以累積經驗值。實際進到運作的層次,就會發現很多該注意而疏漏的細節。
另外,以前是給行動者「伺候」,現在則輪到自己來「伺候」那些同業(從前的),何大哥問:「會不會尷尬?」對於尷尬倒是沒什麼感覺,只是換個位子,不少東西要重新適應,慢慢摸索。包括在現場時該站哪。
中午也寫了退伍後第一篇新聞稿。短短不到千字,30分鐘左右就能解決,卻凸顯一些和過去所能掌握的東西的不同。為了寫這篇稿子,還特地打開電腦資料夾,回憶一下過去是怎麼寫的。
於是,發現還是「寫自己的話」比較有趣。短短數十分鐘的記者會,若沒有很豐厚的脈絡,一般能呈現的內容並不多,侷限也不少。這是新聞寫作在文學刻度上,一種接近本質的框架。
張貼留言